花博「竹跡館」展現東方文化竹構之美
2019-06-13


資料提供∣臺中市政府、坐設計事務所 資料整理∣Michelle

 

台中是台灣第二大城市,建築業者建設著並改變著城市的樣貌,乘載著城市隨著時代不斷的前進。竹跡館是由臺中市不動產商業同業公會贊助的企業展館,位於豐原葫蘆墩公園的第四區;「竹跡館」以種籽輪廓為概念形體,取用南投竹山竹材,打造象徵中央山脈的竹建築,更入圍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WAF世界建築獎」,也是台灣今年唯一入選的公共建設,除了是世界級新地景,更見證代表東方文化的竹構工藝。

  

新建築美學之作

「竹跡館」是台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響應花博,邀請陳羿冲設計總監、南投竹籟文創創作團隊,協力以十米高的竹拱圈,層疊出山巒般輪廓的大型竹構工藝,向國際展示台灣傳統工法表現及應用。台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邱崇喆表示,竹跡意在「築跡」,公會作為台中城市建設者之一,竹跡館代表公會從成立至今所走過的每一步,化為一座融合竹藝價值的新建築美學之作。公會的主要成員皆為台中市優秀的建築建設相關企業,也因此在設計的最初就一併思考著如何展示該產業的精神並與花博接軌,展現臺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對於建築工法以及社會公益投入,健康的重視;以及台灣原產綠建材的優勢與特性,公會以精心策畫的企業館,作為此次世界級博覽會在台中的支持。

  

因應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主題,Formosa美麗的台灣,我們取自中央山脈群與海島的意象,竹跡館的外型就像是一種籽從地表長出並被水包圍四周。室内與室外以不阻擋,不隔絶的方式結合自然,場館表面就像一片竹林,在館内遊覽彷彿一場竹林之旅,在展館内抬頭,可以看見林頂的天空。竹跡館原始理念是一個種籽,把立意良善的種籽撒到城市,希望城市面容因為花博留下美好的回憶;該場館不僅造型特別,使用取自於南投與嘉義的在地材料-孟宗竹與桂竹,運用3萬片竹片、300多根孟宗竹建造而成,傳達節節高升的祝福意涵。並在設計上運用竹子的韌性與結構性,有別於傳統竹藝與裝置藝術對於竹子材料本身與空間尺度的表現,呈現具有張力與結構性的空間特質。利用竹架構與竹片編織體現建築美學,藉由建築工程技術思維與傳統台灣竹藝編織技術結合,將傳統工藝形塑出連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空間。使用者在這個空間停留的同時,能平靜的感受空間,感受建築與自然的平衡:在建築與環境建設的同時,也都能設想著未來。

 

永續共生的環境

竹跡館結構鏤空,四周都有竹編技藝大面積揮灑,不僅豐富竹跡館的建築表情,也讓館內空間充滿竹林自然光影,並以洗練磨石地版、外圍環繞式水池、桂竹園藝造景及夜間燈光裝置豐富內容,館外則有一座栽種台灣榆樹的瞭望平台和觀景草坡,讓遊客向下俯看,細細品味竹跡館的結構及竹編細節。「竹跡」隱喻著建築的痕跡,竹跡館就好像我們撒下的一個種籽,象徵我們對未來的想像與希望,期許未來能給予下一代更宜居的環境;能夠使用更多永續建材,與周邊環境更協調的共存,增強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友善關係,進而與自然共生。